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关注

 

关注

2020第二届智能可穿戴技术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6日

       2020年10月30日,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轻兵器》杂志社承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东华大学、北京晶品特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耐德佳显示技术有限公司、青云文创(北京)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第二届智能可穿戴技术大会在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秘书长刘玉超,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助理张俊文,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委副秘书长、兵器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吴明曦,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曲永杰等150余位嘉宾出席本次大会。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曲永杰致开幕辞。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朱美芳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秘书长刘玉超分别致辞。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助理张俊文主持委员增补选举仪式。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副所长 曲永杰致开幕辞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秘书长 刘玉超致辞

大会主论坛特邀2位院士与会,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参加了本次大会的圆桌论坛,他对本次智能可穿戴技术大会给予很大的肯定,并希望未来的年会主题更聚焦,确定方向后充分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梦孙参加圆桌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做《杂化材料与智能纤维》报告。朱院士的报告首先简要介绍国内外纤维材料的发展历史,结合课题组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重点报告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及其在传感与能源等智能纤维研究领域的进展,展望智能纤维材料的发展趋势,即基于材料、信息、生物、机械等学科交叉融合与技术突破,研究开发具有多材料、多结构、多功能的智能纤维材料,拓展其在智能穿戴、生物传感、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致辞并做主题报告

大会还邀请了7位专家做主题报告,1位专家做主题演讲。内容涉及智能纤维、未来单兵系统智能可穿戴技术展望、柔性电子织物技术、未来智能化战争的认识与思考等多个领域。

《智能化战争》作者、研究员吴明曦做《关于智能化战争的认识与思考》主题演讲。吴明曦研究员的主题演讲聚焦智能科技发展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以及智能化战争形态质变与特征,重大领域应用与拓展,智能化作战概念创新,陆战应用构想等。报告中这样定义智能化战争,智能化战争是基于AI的战场生态系统,以“能量机动和信息互联”为基础,以“网络通信和分布式云”为支撑,以“数据计算和模型算法”为核心,以“认知对抗”为中心,多域融合、跨域攻防,无人为主、集群对抗,虚拟与物理空间一体化交互的全新作战形态。他还在报告中指出:“对部队而言——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对军工而言——打什么仗就发展什么装备。”对军工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

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委副秘书长、兵器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吴明曦做主题报告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士兵系统技术研究室主任王新蕊做《未来单兵系统智能可穿戴技术展望》。王新蕊主任的报告指出,智能可穿戴技术具有集成度高,便于士兵携带等优点,是提升未来士兵综合作战能力的必有之路,是各军事强国的研究热点。从士兵、士兵武器装备、士兵系统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出发,该报告综述了美、俄、法、德等国士兵系统的发展情况、特点与不足,介绍了我国一、二代单兵系统的技术特点与建设思路,依据未来作战场景,结合美、俄等国未来士兵系统发展规划与趋势,对智能可穿戴技术在未来士兵系统穿戴式精准火力、穿戴式智能信息力、穿戴式多能防护力、穿戴式超能体力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士兵系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新蕊做主题报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主任蔡骏做《从网信体系看边缘节点发展》报告。蔡骏主任的报告从网络信息体系视角探讨对战场边缘节点的认识,借鉴商用领域边缘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和应用,结合课题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情况,展望了未来军事边缘节点发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主任 蔡骏做主题报告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技术总师骆云志做《柔性电子织物技术在智能可穿戴装备中的发展研究》报告。骆云志总师的报告概述了智能可穿戴装备技术应用及发展,重点描述了电子织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包括柔性电池、柔性传感器,以及基于电子织物信号传输等应用模式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技术总师 骆云志做主题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肖文栋做《智能未病测评:可穿戴与无穿戴技术》报告。肖文栋教授的报告指出,在疾病发生之前,对未病的检测与评估,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是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破解医改难题的重要途径。可穿戴健康检测与无穿戴无线智能感知可为未病测评采集多维的、实时的人体生物信号、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连续检测,使检测由医院扩展到家庭和办公室等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场所。但动态环境的变化、运动干扰、情绪波动等现象也为未病测评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与机遇。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肖文栋做主题报告

东华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侯成义做《面向智能服装的新纤维技术》报告。侯成义副研究员的报告认为,纤维将成为新一代柔性器件形态。他们课题组利用界面自组装、熔融纺丝和静电纺丝等连续化工艺,实现多组分多界面电学纤维的米级至千米级制备,解决了纤维状电子器件难以连续化大规模稳定制备的问题。进一步通过演示验证了此类新型纤维器件在智能交互、随身能源与体征传感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东华大学副研究员 侯成义做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聂泽东做《基于可穿戴人工智能的无创血糖监测及预警》报告。聂泽东副研究员的报告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入手,介绍了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4.63亿人。糖尿病尚无切实可行的根治方法,糖尿病患者被建议通过连续监测血糖浓度变化,来及时调整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或调整饮食运动等,进而控制血糖的波动水平,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可穿戴无创血糖监测由于无创伤,无疼痛和连续监测等特点,是目前的研发热点和难点。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院副研究员 聂泽东做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岳嵩做《超材料红外完美吸收体》报告。岳嵩研究员的报告指出,近年来,电磁超材料/超表面的兴起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电磁波(光)的调控能力。其中,能实现某一波段电磁波完全吸收的材料/器件被称作超材料完美吸收体,它有望克服传统吸波材料所面临的吸收率偏低、吸收波段窄、缺乏可调谐性等局限,实现吸收波段可定制、超宽带覆盖且具备动态可调谐功能的电磁波完美吸收,在多波段光电探测器、高效太阳能光伏、辐射制冷、电磁隐身等领域有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岳嵩做主题报告


俞梦孙院士体验智能可穿戴产品

20多家单位参加圆桌论坛交流,俞梦孙院士、原轻武器论证所副所长马式曾、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曲永杰副所长等其他几位军方领导出席圆桌论坛,并各自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参加圆桌论坛的部分会议代表合影留念

本届大会向与会代表奉献了丰盛的学术盛宴,为与会专家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与挑战展开讨论。聚焦智能可穿戴技术前沿,大咖云集,观点超前,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具有极强的学术先导力。尤其是本届年会还有很多代表性技术和装备成果展示,初步形成生态。

未来,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将努力把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建设成为领域标兵,继续策划高质量、高水平学术活动,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助力军事智能化发展,为健康强国、科技强国做岀积极贡献!